
傅抱石、潘天壽、何香凝合作作畫迎新

傅抱石 新安江橫幅 杭州博物館藏
1949年7月2日,“第一次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被確立為新中國文藝發(fā)展的指導方針!叭嗣裎乃嚒弊鳛橐环N全新的美術觀,很快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流。依靠職業(yè)畫家的敏銳觸覺和早年接受的西方繪畫理論,傅抱石巧妙地將傳統(tǒng)與時代相銜接,成為新時空語境下的成功范例。
具體實踐中,傅抱石進行了大量的寫生,從1957年出訪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開始,僅長時間的駐地寫生就有1959年韶山、1960年“23000里旅游寫生”、1961年東北、1962年浙江、1963年江西5次寫生。這些寫生活動大多屬于有組織的工作任務,唯獨1962年的浙江寫生例外。當時傅抱石受病臂折磨,上級讓他到浙江修養(yǎng),并為他大女兒治病。在浙江前后半年時間傅氏游覽西湖山水、富春江、新安江兩岸風光又與同在杭州文藝界友人廣泛交游,創(chuàng)作了大量寫生、合作、交誼作品,這些作品多系即興揮毫,身體雖有恙,但心境輕松沉靜,面貌有別于其時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題材,顯得清新活潑富有煙火氣。
傅氏客杭期間的創(chuàng)作主要有兩類:一是寫生,1964年浙江人美出版了《傅抱石浙江寫生畫選》,收錄《錢塘江》《保俶塔》《西泠暮韻》《城隍山》《新安江印象》等12幅,另外還有《新安江圖》橫幅一卷,都藏于杭州博物館。
浙江寫生冊頁一套12幅,設色清新淡雅,以往大開大合的構(gòu)圖不為所見,取而代之以自然平正的構(gòu)圖,傅氏特有的“抱石皴”也淡了許多,且多用濕筆以表現(xiàn)雨霧。樹木的處理也多用濕筆暈染石綠、草綠這種比較鮮嫩的顏色!毒畔芬环懈当}跋道“層層疊疊的山,高高低低的樹,彎彎曲曲的路,叮叮咚咚的水,此民間詠九溪之句也。余曰前三句較易畫,惟水聲難”,閑適之情溢于言表。
關于傅氏寫生之法他曾提出過“游、悟、記、寫”的四字步驟。他認為面對復雜的描繪對象應當進行冷靜的思考,從而得出“該強調(diào)什么,舍棄什么,突出什么”,“筆意相發(fā)”就能畫出新意和妙境,使得傳統(tǒng)的技法在真山真水新風尚新氣象中獲得新生。傅抱石幼子二石晚年回憶與父親前往新安江寫生,說父親對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研究至深,對畫中一草一木的章法結(jié)構(gòu)都不放過,舟行到一處便停下細細琢磨。又教導他《富春山居圖》雖好,但今時的畫家更應該用新的方法來畫?梢姼凳狭⒆銈鹘y(tǒng)卻對創(chuàng)新的孜孜以求,正如其座右銘“其命維新”。
除了寫生,與當時在杭的文藝界名流交游也是傅抱石客杭期間非常重要的日;顒印.敃r他居住的南山招待所,經(jīng)常與同住在招待所的時任中國美協(xié)主席何香凝、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潘天壽見面。三人在一起談藝論道,興之所致則合作作畫,留下許多佳作,一時成為美談。這些合作多在1963年元旦前夕完成,適逢節(jié)慶,多選擇應景之物如梅竹雙清一類,唯獨一件傅抱石與何香凝合作的《賞雪圖》十分特別,傅抱石所繪仕女衣著猩紅色斗篷,立于一片白雪之中,畫面上部何香凝所繪幾束垂柳將留白破開,氣韻高昂,別出心裁。
傅抱石晚年正值其創(chuàng)作事業(yè)的巔峰,奔波于全國各地寫生、作報告,日勤不怠,而在杭州的半年是傅氏晚年少有的清凈安閑的日子,雖然他仍然勤奮地描摹著西湖山水、富春江畔,但其間的閑適安逸卻生發(fā)于筆端,躍然于紙上,是他晚年大量寫生中鮮見的。也許是江南清麗的景致激發(fā)了他傳統(tǒng)文人沉溺山林的一面,猶如激情燃燒歲月中的幾縷清風。
(作者供職于杭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