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3年上半年,上證指數從2440點滑落,盤中一路跌至2009年以來最低點。13家上市公司因欺詐被查,新股發(fā)行改革進入倒計時……半年間,股市的紅綠變換牽動千萬人心。
5月以來,造假上市公司集中被曝光。這些股市“害群之馬”的背后,均有為之放行的審計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的身影。20多年來,本應承擔“經濟警察”重任的審計機構卻利用監(jiān)管漏洞,與造假公司狼狽為奸,變財報為虛報,令眾多中小股民蒙受巨虧。
起底A股造假史“經濟警察”劣跡斑斑
第一階段:上世紀90年代
A股市場建立的前十年間,是地方保護主義與市場發(fā)行綁定最為嚴重的時期。此時,會計師事務所尚未與地方財政部門脫鉤,且推動所屬企業(yè)上市又與政績密不可分。
“市場行政化的結果是中小企業(yè)市值嚴重高估,排隊圈錢者絡繹不絕。地方上市沖動往往仍在慫恿造假!焙赉y說。
因此,上市“配額制”掀起了第一輪造假熱潮。在這一階段,會計師對財報出具的“非標”審計意見達到頂峰,約占同期審計報告的20%。
隨著早期上市的配額制向審批制、發(fā)審制轉變,財務數據成為投資決策的參考,打擊污點企業(yè)背后的財報“造假”也勢在必行。
1998年,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成都蜀都會計師事務所因審計違規(guī)受到中國證監(jiān)會點名處罰。1999年,四川會計師事務所遭財政部及證監(jiān)會處罰。此后一段時間,各省陸續(xù)有審計機構受罰。
第二階段:2000- 2006年
2000年以來,隨著會計師事務所完成脫鉤改革,與掛靠或發(fā)起部門分離,審計行業(yè)也進入市場化階段。但與此同時,由于行業(yè)進入市場競爭,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一度遍地開花,魚龍混雜。
這一時期,銀廣夏、藍田股份等驚世大案紛紛上演,“經濟警察”更是屢屢充當造假幫兇。
2002年5月,曾經的“中國第一藍籌股”銀廣廈被認定虛增利潤7.7億元,涉案的會計師事務所深圳中天勤被吊銷會計執(zhí)業(yè)資格;2006年7月,參與炮制“藍田神話”的華倫會計師事務所被判承擔連帶責任,賠償總金額近548萬元。
僅 2005年,財政部就對8家上市公司、8家會計師事務所和23名注冊會計師做出處罰,期間撤銷深圳中喜所,暫停浙江光大所業(yè)務,責令普華永道中天等4家整 改。2006年1月,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又開出176份罰單,將73家不符合設立條件的事務所移交有關部門,建議予以撤銷。
第三階段:2007年至今
2007年1月起,新會計準則率先在1400家上市公司中執(zhí)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選擇性合并報表、未確認投資損失等技術漏洞。但這一階段頻繁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是,證券會計信息失真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善、不及時。
W ind資訊數據顯示,2011年安永審計上市的龐大集團、比亞迪業(yè)績變臉幅度分別達-215%和-98%;2012年,同樣是安永審計上市的浙江世寶在上市前夜大玩業(yè)績變臉,上市首日暴漲六倍后,次日即以跌停價報收……
上海眾華滬銀會計師事務所2012年審計上市的光一科技,上市前一年凈利潤達7269萬元,同比增38 .5%;而2013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的凈利 潤 瞬 間 縮 水 至9 6 3 .6 5萬 元 ,同 比 增 長-34.58%。
2013年,綠大地案和萬福生科案的審計機構———深圳鵬城所和中磊所,因間接幫助發(fā)行人欺詐發(fā)行、虛假披露,均被撤銷證券服務業(yè)務許可,相關責任人員則分別遭受行政處罰和終身證券市場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