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揭密文物修復:密室里的妙手回春術

中國新聞網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看到的多是博物館里展出文物如何巧奪天工,卻并不知曉它從出土時的殘損到最終完美亮相經歷過怎樣的艱辛”,在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副主任陳庚齡眼里,文物修復是一項“妙手回春”的精細“手術”。

20160518025416287

  5月18日,相比甘肅省博物館展廳里人流不絕的熱鬧,幾米之外的這處文物修復中心被一扇嚴實的密碼門與外界“隔絕”。漢代青銅器和紡織品、西夏墓磚、大小不一的明清鎏金佛像等文物被分門別類安置于各個實驗室里進行修復。過不了多久,它們也將加入到展廳的展示中。

  “文物修復并非外界想象的那般舒適和愜意,其實和醫(yī)生看病是一個道理!睆氖挛奈镄迯凸ぷ20年的陳庚齡18日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首先要對它進行全面診斷,然后“對癥下藥”,有些比較脆弱的文物,還要定期“體檢”,并進行反復“修補”。

  在文物修復的工作臺上,鋪滿了手術刀、鑷子、剪子、鋼鋸、縫衣針、化妝毛刷乃至電鉆等多個行業(yè)的工具。陳庚齡笑著解釋說,在中國,目前文物修復還算是一項新興行業(yè),沒有專門的工具,剛開始的時候多借鑒醫(yī)生使用的手術刀等,隨后根據需要,陸續(xù)納入了一些其他行業(yè)的實用工具。

  文物修復的周期很長,根據“傷勢”不同,需要經過從數周、數月、乃至數年不等的漫長修復過程。陳庚齡以甘肅省博物館為例說,這里有歷史文物藏品在七八萬件左右,每年需要修復的文物保守估計逾千件,還要承接外來的“急診”,目前該中心22人的力量是“永遠干不完”的。

  “盡管如此,在‘手術臺’上是絲毫急不得,也馬虎不得的。”他強調說,每一件歷史文物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對于修復者而言,要心懷崇敬之心盡最大可能地“減少干預,保持原貌”;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希望這些“故事”能吸引更多社會力量,一起參與到永無盡頭的“手術”中。

  歷時一個多月,一幅明清時期的“馬飾蒙面”織品已初顯輪廓,這是從業(yè)30多年的文物修復師趙喜梅一針一線,將一堆碎紙一般的殘片拼湊縫合而來,不露痕跡。“一些文物一旦過了最佳搶救期,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它損壞!彼龑Ρ戎謾C里的精美實物圖片說,恢復原樣尚需幾個月。

  “修復文物是花錢的事兒,眼下沒完沒了的工作,正說明國家和社會對文物保護越來越重視!壁w喜梅對堅守了大半生的這項事業(yè)充滿信心。

  (中國新聞網)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