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新加坡學者鄭永年、顧清揚:中國不設GDP指標體現(xiàn)求真務實精神

經濟日報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東亞研究所鄭永年教授、顧清揚副教授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不設GDP增長目標,反映了中國政府決策的實事求是和科學性。

  今年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沒有設定2020年GDP具體增長目標,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東亞研究所鄭永年教授、顧清揚副教授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凸顯了中國政府決策的科學性。

  鄭永年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不設GDP增長目標,反映了中國政府決策的實事求是和科學性。中國雖然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階段勝利,但就世界整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反復的可能性。既然中國和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有不確定性,或者說中國內部與外部環(huán)境都有不確定性,不設經濟增長指標自然是求真務實和合情合理的。

  鄭永年指出,中國雖然控制住了疫情,開始復工復產,但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心理造成的沖擊需要時間恢復,消費恢復正常和完全復工復產并不那么容易。世界許多國家的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部需求被抑制和減少,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了中國復工復產。當前,各國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尚不確定、世界經濟整體增長乏力甚至下行等不利因素很多,因此,中國無法確定經濟增長指標,既然無法確定那就不確定是政府明智的抉擇和科學的做法。

  鄭永年表示,中國政府將今年的工作重點放在先幫扶中小微企業(yè)等弱勢群體上,這點值得稱道。正如俗話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中國就業(yè)穩(wěn)了,社會好了,經濟自然也就好了。

  顧清揚表示,2020年不設GDP增長指標凸顯中國高層決策的理性和更加注重發(fā)展質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在保民生保穩(wěn)定基礎之上促進經濟增長,這個邏輯順序是非常正確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最主要的挑戰(zhàn),給經濟和民生帶來了巨大沖擊。只有把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穩(wěn)住了,才有可能開展大規(guī)模的經濟復蘇和建設。中國政府高層的決策非常睿智和理性,經濟復蘇和發(fā)展安排十分合理,即在注重民生和穩(wěn)定的前提下發(fā)展經濟,而不是過分追求經濟刺激。

  顧清揚指出,經濟增長雖然是解決民生和穩(wěn)定的基礎,兩者相互作用并且目標一致,但經濟增長的前提和重點仍然是保民生和保穩(wěn)定。中國政府的考慮是在保民生保穩(wěn)定基礎之上,最大限度促進經濟增長。《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明確提出經濟增長的數(shù)量目標,主要有兩方面考量。一方面是國內和國際有很多影響因素難以確定。在很多因素不能確定和難以控制的情況下,勉強確定一個數(shù)量目標,反而不利于未來應對不確定性時作出靈活調整。另一方面也是想把工作重心放在保民生和保穩(wěn)定上,不要因為過分強調經濟增長速度,把今年工作重心沖淡了。

  顧清揚指出,尤其今年是脫貧攻堅和實現(xiàn)小康社會建設的決戰(zhàn)決勝之年,這是核心議題。《政府工作報告》不設GDP具體指標,反映了中國領導層發(fā)展思路的變化,即從經濟數(shù)量發(fā)展轉為質量發(fā)展,重點提高民生保障和以人民福祉為發(fā)展重心。不設經濟增長目標并不意味著增長不重要,因為經濟增長是保民生、保穩(wěn)定、保就業(yè)的基礎。所以,需要把“六穩(wěn)”和“六!狈旁诤诵牡奈恢。

  顧清揚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了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這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加大開放來回應國際上一些反全球化和經濟“脫鉤”的論調。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維護全球多邊合作的決心。這也是增強中國對跨國公司吸引力和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關鍵舉措。相關政策安排再一次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將繼續(xù)通過國際合作促進自身增長,并為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應有的貢獻。

  顧清揚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繼續(xù)深化國內各項改革,包括深化市場化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等,這對中國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外,顧清揚認為,目前中國處于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位置,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低廉,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yè)配套體系和企業(yè)生態(tài)體系以及充足的融資能力。同時,中國還擁有大量高素質勞動力、日益提升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高水平政府服務以及不斷釋放的改革紅利。另外,在顧清揚看來,全球抗疫措施正催生一些新業(yè)態(tài),這將激發(fā)全球產業(yè)鏈和供應鏈的內涵創(chuàng)新。比如,人們可通過遠程通信加強全球供應鏈的協(xié)調,推動跨境電子貿易和云服務等領域發(fā)展。在這些方面,中國優(yōu)勢顯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駐新加坡記者 蔡本田)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