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清明期間,一場罕見的霜凍突襲中國西部蘋果產區(qū)。在“50年一遇霜凍”、“蘋果產地絕收”等傳聞刺激下,越來越多的資金加入期貨市場多方陣營。10月交貨的蘋果期貨合約,今年4月份以來上漲超過40%。甚至在一個交易日內,蘋果期貨交易量曾達3600億元,成為期貨市場明星品種。
蘋果期貨瘋狂背后是憂傷的果農
期貨研究機構援引數據稱,今年全國蘋果減產逾32%。不過,也有市場聲音稱,蘋果減產量沒有那么大,蘋果樹二次開花還能增加產量。
那么,今年蘋果減產的真實情況如何?對期貨市場交割、交易到底帶來怎樣的影響?帶著諸多問題,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兵分多路,趕赴陜西、山東和寧夏等蘋果主要產地、期貨市場交割倉庫等進行實地調查,努力探尋事情真相。
陜西:霜凍重災區(qū)減產逾80% 二次開花難撐產量
從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黃嶺南動車站出發(fā),往市區(qū)方向驅車約6公里,會經過一段崎嶇難行的泥地山路,但在山路盡頭,會突然涌現一大片密布路旁的蘋果樹林,綠油油的葉子隨風晃動,然而,在時下該掛果季節(jié)這些樹枝下卻空蕩蕩難見果實。在當地一些果農眼里,霜凍是否會引發(fā)減產,已是不證自明的事實。
延安是中國蘋果生產的重鎮(zhèn),其中的洛川蘋果、白水蘋果久負盛名,也產生了一些高度依賴蘋果產業(yè)的“蘋果鎮(zhèn)”與“蘋果縣”,在當地鄉(xiāng)鎮(zhèn)隨處可見蘋果市場和化肥店鋪。延安的蘋果產量變化對全國蘋果市場有重要影響。
當地媒體數據顯示,延安的蘋果種植面積已突破350萬畝,產量300萬噸左右,產值百億元。同時,這一城市的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九分之一、陜西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