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新增13名院士 上海吸引人才“落滬” 發(fā)展先進制造業(yè)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這個段子放到今天都不過時。
“以前是搶設備,現(xiàn)在是搶人才。” 上海微技術工業(yè)研究院總裁楊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jù)《2017上?萍歼M步報告》,2016年上?萍既肆Y源總量達49.88萬人,比上年增長11.3%,上海R&D經費投入繼續(xù)保持平穩(wěn)較快增長,2010年上海全社會R&D經費支出1049.32億元,比上年增加113.18億元,增長12.1%,投入強度3.72%,比上年增長0.7個百分點。
回憶起最初成立上海微技術工業(yè)研究院時從長寧區(qū)起家,到2014年搬到嘉定,楊瀟說“整個過程當中,花精力最多的就是吸引人才”。
在上海建設科創(chuàng)中心的過程中,人才吸引對新興產業(y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才政策需要定制化,另外像科研院所也能夠培養(yǎng)一些人才,可以幾個方面共同努力。但是招人確實是最大的一個挑戰(zhàn),比買設備還要難!睏顬t說。
以上海正在進行建設的8英寸晶圓廠新昇科技公司為例,需要找的是十年以上的“工匠”,這不只是在上海,而是全國都需要的稀缺人才。但如果要招一個符合這樣標準的十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很可能因為沒有博士論文就不符合引進人才的標準。
在上海,新昇公司被寄予厚望。公司2017年已經銷售近10萬片12英寸硅片,2018年有望實現(xiàn)盈虧平衡!拔覀兊哪繕耸窍M2021年左右,沖入前五,占到15%的市場份額,這已經是非常的雄心壯志了,因為沒有15%的份額像英特爾這樣的公司根本就看不上,如果只是1.5%或者1.2%,在世界上是沒有什么影響的!敝袊茖W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王曦院士說。
王曦還曾對第一財經記者提到,半導體行業(yè)中國未來五年需要60萬的人才,但我們可能缺一半,“那么多廠子即將開工建設,我們需要人才”。
同樣面臨“找人難”的還有上海超導。“這個圈子里的華人科學家我們都認識!鄙虾3瑢Ц笨偛泌w躍說。在這個圈子內,中國華裔科學家是互相熟識。
與此同時,通過與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超導聯(lián)合研究院,為企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后備力量。“企業(yè)為學校提供一定的研究經費,學校持續(xù)研發(fā)新技術并為企業(yè)提供技術支持!壁w躍告訴記者,在這一新形式下,原本分散在各院系研究超導的教授聚攏起來,允許科研人員雙跨工作,減免了高校指標,同時也方便按照產業(yè)化要求進行人員考核,而在管理和制度保障上,由研究院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讓人員聘用、晉升等都有制度可循。
“就C等級(高層管理職位)的職位而言,中國的平均工資比美國高,不回國主要是擔心自己對國內生活、工作環(huán)境的不適應;貒臋C會成本越小,越容易回來。” 美世中國區(qū)副總裁、員工健康與福利業(yè)務負責人虞煒說。
在他看來,對工作15到20年的海外人才而言,回國的機會成本是最大的。工作3到5年的人,他們回國的機會成本相對較低。還有一種,就是在國外已經工作了20年以上的,通常他們的子女已經完成了基礎教育,上大學了,這時對他們來說,做決策會相對簡單一些。對于這些人(工作了20年以上的)而言,中國是一個真實的國家,而對于小朋友(指其子女)而言中國只是一個概念。這些顧慮背后的問題,不是薪酬所能解決的。
高端人才要想在上海安居樂業(yè)有著諸多挑戰(zhàn)。以海歸人才為例,虞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提到,除去語言問題,首先是來自于子女的教育問題。盡管國際學校會是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但小朋友也面臨著適應周遭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因為此前漢語可能并不是他們所擅長的語言。第二是配偶工作問題,需要相對合理地解決雙方的工作安排。第三是醫(yī)療福利方面,他們對高端醫(yī)療、特需門診、外賓服務都有一些個性化需求。第四就是養(yǎng)老,但其重要性可能比不上高端醫(yī)療!捌鋵嵍际菄@著后顧之憂四個字來的!
為了解決人才問題,上海相關部門也正在積極落實《關于進一步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人才“30條”)。截至2017年11月,已有1046名外籍高層次人才辦理永久居留,近7500名國內科創(chuàng)人才通過居轉戶、直接落戶等方式引進。目前在滬兩院院士共計182人,2017年新增13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0人,創(chuàng)近12年來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