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北京公社推出最新代理藝術家: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個展:“理查德·迪肯: 新雕塑”(Richard Deacon: New Sculpture),為觀眾呈現(xiàn)藝術家為此次項目創(chuàng)作的來自“Custom”和“Alphabet” 兩個系列的全新作品。
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1949年生于英國威爾士,是1980年代“新英國雕塑”(New British Sculpture)的代表性人物。面對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的浪潮,他與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貝瑞·弗拉納根(Barry Flanagan)、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安尼施·卡普爾( Anish Kapoor)等雕塑大師回歸對傳統(tǒng)材料與方法的革新性使用。理查德·迪肯于1987年獲得英國最具分量的“透納獎”(Turner Prize),當年與他同時被提名的還有極具希望獲獎的大地藝術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巴讣{獎”由“新藝術的贊助人”(Patrons of New Art)組織創(chuàng)辦,他們致力于鼓勵社會對當代藝術產生廣泛興趣,并協(xié)助英國泰特美術館收藏新作品!巴讣{獎”從1984年開始授予一位在英國工作或生于英國的杰出藝術家,每年都會產生新的評審團!巴讣{獎”的價值在于其爭議性能夠被藝術圈以及輿論界討論,評選制度的不斷改革令其成為全球最公開透明、競爭激烈的當代藝術獎項之一。理查德·迪肯橫跨四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為自己在同時代的雕塑領域奠定了重要地位,在2007年代表威爾士參加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并于2014年在英國泰特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
回溯二十世紀這一歷史階段,現(xiàn)代主義雕塑經(jīng)歷了復雜的非線性演變。具象雕塑,與繪畫一樣,從基于再現(xiàn)的寫實主義轉向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在進行形式語言探索的過程中,不斷與過去決裂,產生各種愈發(fā)抽象的流派。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杜尚發(fā)現(xiàn)“現(xiàn)成品”的概念之后,似乎任何日常之物都可以被當作藝術;六十年代盛行的波普藝術更是將屬于大眾文化的符號納入創(chuàng)作。緊接著,觀念藝術進一步全方位地挑戰(zhàn)藝術的定義。理查德·迪肯經(jīng)歷了這一系列的變革,并于七十年代接受英國藝術學院的教育,他從創(chuàng)作之初便有意識地把自己與傳統(tǒng)的雕塑家區(qū)別開。
“我是一位制造者”(I am a fabricator),理查德·迪肯于1983年宣稱道,“而不是一名雕刻家或模型制作者 ”。對藝術家來說,制造為他帶來的興趣與能量并不亞于創(chuàng)造。換言之,不同的藝術生產方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等級差異。理查德·迪肯在創(chuàng)作新作品的過程中,很樂意走訪工作坊并與其中的技師交流。他認為在自己工作室之外的領域,每天都有嚴肅的東西被制造,它們如藝術創(chuàng)作般值得欣賞。在理查德·迪肯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反復強調自己是一名通過裝配部件實現(xiàn)雕塑作品的制造者。藝術家以開放的心態(tài)運用各種當下的藝術生產模式,因而不會被簡單歸納至某一流派。他所實驗的材料種類多樣,其中包括木頭、不銹鋼、鐵、大理石、陶土, 乙烯基塑料、泡沫、皮革,等等,每次作品在材料選擇上的改變都意味著重新開始。
理查德·迪肯善于將看似對立的元素有機結合在自己的思考和實踐中。2003年的雕塑作品《無序》(Out of Order)體現(xiàn)了藝術家的標志性木制材料與技法。理查德·迪肯利用蒸汽彎曲法處理櫟木條,并通過螺絲固定拼接木條,把原本筆直的木材轉化為如絲帶般彎曲的材質。類似地,2015年創(chuàng)作的《旗桿前》(Before the Mast)延續(xù)了矛盾的視覺邏輯,讓堅實的梣木條擁有水柱似的流動性。在2004年的《空隙》(Gap)系列上釉陶瓷作品中,理查德·迪肯讓雕塑的外部與內部鄰接,正面與反面彎曲纏繞,由此制造的物體不再有明確的內外分別。藝術家把注意力從水平方向觀看的造型轉移到垂直方向俯視的等高線,將容器在橫截面上切為兩部分。理查德·迪肯把支撐《空隙》的邏輯繼續(xù)運用在2012年的《定制》(Custom)系列,一分為二的陶瓷容器由金屬管替代。相較于《空隙》凸顯輪廓線的中空結構,《定制》呈現(xiàn)為飽滿的體積,從側面觀察甚至具有一個基礎形狀被橫向或縱向拉長的運動感。理查德·迪肯持續(xù)探索的矛盾關系,除了內部與外部,還有部分與整體。藝術家在2009年開始的《字母》(Alphabet)系列,像拼圖般將數(shù)塊多邊形金屬板組合為一面浮雕,一件作品的組成部分相互連接又各自獨立存在。
理查德·迪肯選擇處理材料的方法所具有的可能性與有限性對于他構想方案發(fā)揮著同等關鍵的啟發(fā)作用。藝術家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設立游戲規(guī)則,同時留出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他按照某種規(guī)則理論上可以制造出無限個排列組合,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會不加選擇地呈現(xiàn)所有實驗結果。理查德·迪肯的雕塑既像字母那樣將基本元素有機結合,實現(xiàn)材料與技術的多樣化,又符合定制的邏輯,讓每一次演繹都成為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
2018年3月18日,藝術家理查德·迪肯、英國策展人及批評家凱倫·史密斯與藝術家隋建國和梁碩將于UCCA展開對談,對雕塑作為當代藝術的媒介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新的可能性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