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誠馬志偉:股權激勵的籌劃過程“難”
中證網(wǎng)訊 9月2日,由中國證券報主辦的“2014中國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與股權激勵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海誠董事會辦公室主任馬志偉先生表示,其全程參與股權激勵計劃的籌劃過程,覺得壓力非常大,如果形容這個過程,就一個字“難”。
以下是他的發(fā)言實錄:
最近股市比較好,大家關注度高一點。海誠的前身是做輕工設計的上市公司,他主要的業(yè)務特點是智力密集型行業(yè),創(chuàng)造利潤的骨干都是設計師。大家知道現(xiàn)在上市設計有很多,但是在2007年以前是沒有的,或者說以設計院為絕對主業(yè)的上市公司是沒有的,海誠是設計院改制后上市的第一家企業(yè)。我記得我們的嚴總裁在發(fā)展會上,打動各位委員很重要的一條是海誠其實不缺錢,我們上市的目的是為了做股權激勵,是為了激勵,是為了利用市場手段激勵骨干,也是因為這一點,至少打動委員,使我們海誠成為國內(nèi)第一家改制的設計院。
上市以后我們一直也在溝通,因為上市跟證監(jiān)會承諾過,我們也一直在溝通。溝通中我們發(fā)現(xiàn),確實像兩位老總說的國企走股權激勵真不是那么容易的。2009年我們鄭總做獨立董事,他一直把安泰科技作為榜樣,在董事會上鄭總是我們的薪酬主任,他立足要把市值管理,包括股權激勵寫進我們戰(zhàn)略,然后讓我們實施。在2009年以后我們加大和國資委合作的力度。2011年底我們獲得國資委的認可,最后拿到批準到2012年2月份,只有2個月的時間,大家很驚訝2個月批準,但是實際上溝通時間是4年。
海誠有一個亮點在于首批股權激勵的額度是399萬股,占股本1.14的3.5%,海誠突破的力度更高,第一次獲得3.5%,這個有什么背景呢?我可以介紹一下。海誠整合的時候,原來部署幾個子公司都是2:8開的比例,80%是固有股份,20%是各地的經(jīng)營骨干,是管理層。但是這個模式在海誠改制初期起到非常好的刺激作用,但是固定的股份到一定時間弊端就凸顯,有一些骨干覺得海誠在南方不好,他有一些想法,他不愿意退,或者不愿意那么早退開始和公司有一些法律上的糾紛。曾經(jīng)有一起官司,打了三年,最后當然他敗訴,因為他簽了承諾,但是給我們帶來時間的成本和各方面成本非常大。我們向利用新的機制取代現(xiàn)有的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做了方案。
我記得人力資源管理有一個理論,這一刀怎么切很有講究,這一刀切到董事長、副總,只有一兩個開心,這一刀怎么切非常關鍵,我們跟國資委溝通,國資委愿意給我們突破,當時給我們3%左右,最后給我們3.5%,當時只有399萬股,我們認為有點低。分到我們認為的骨干和我們認可的人每個人分到又很小,所以當時決定兩步走。在下面子公司有原始股份的骨干應該是342人,如果390人都分給他們,我們覺得不夠,我們當時做了很大的動作,我們決定分兩批實施。第一批先把骨干和骨干的核心納入股權激勵計劃,利用他們先富效應,或者是帶動示范效應鼓勵后面人參與股權激勵計劃。我是全程參與股權激勵計劃的籌劃過程,我覺得壓力非常大。如果讓我形容過程,我就一個字“難”。
因為要協(xié)調(diào)各方的關系,很多拿著原始股份的自然人不理解股權激勵是什么東西,他覺得你是畫餅,現(xiàn)在他每年拿到分紅他覺得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他不會為了虛無縹渺的利益放棄眼前的利益,這體現(xiàn)了國有企業(yè)的優(yōu)勢,民眾集中的體現(xiàn),也有一些行政的力量,推動實施。第一批154個人置換出來,就是把154個原始骨干的股份置換出來,還剩200多個,我們覺得也是事不宜遲,股權激勵隨著股價上漲成本也更高,給我們的時間非常短,兩年之內(nèi)我們實施了第二個股權激勵計劃。
我們還有200多個骨干有股份,但是沒有上市公司期權。這要達到兩點目的,第一,把原來覺得不合時宜的激勵制度改革。第二,符合上市公司股東的權益,實現(xiàn)雙贏局面。海誠在去年年底我們正確唯一一個,兩批加起來的總額是7.39萬,確實遠遠突破國資委規(guī)定。我們知道馬上要見到底了,國資委規(guī)定總額度不得超過10%,我們當然希望做后續(xù),如果想繼續(xù)加大激勵還要通過實施,不是通過數(shù)字游戲,要通過資產(chǎn)注入,或者是兼并收購實質(zhì)性資本擴張實現(xiàn)股權激勵份額的突破。
我作為國企代表,對于國企股權激勵有一點小小的建議,以后國企審批層或者決策層,希望加大力度,這樣會對國企激勵效果會更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