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嘉實H股50ETF開辟港股投資新通道

張凌之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中證網訊(記者 張凌之)近年來,伴隨著港股上市制度改革逐步推進,大量代表中國新經濟方向的公司及中概股回到香港市場上市,以阿里、小米和美團為代表的“新經濟”公司正式納入,推動香港上市公司結構繼續(xù)向新經濟板塊傾斜。業(yè)內人士指出,未來港股投資機遇不僅來自“傳統(tǒng)板塊”高分紅公司,也將更多來自“新經濟”龍頭公司。

  在此背景下,嘉實恒生中國企業(yè)ETF(QDII)(場內簡稱:H股50ETF;基金代碼:159823)已于9月14日起正式公開發(fā)售。據悉,該基金作為市場首批香港與內地互通ETF之一,為兩地投資者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投資選擇,為內地投資者參與香港市場提供了便捷的場內指數化投資工具。

  資料顯示,嘉實H股50ETF投資的標的ETF為恒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上市基金——恒生中國企業(yè)ETF。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由權威指數公司恒生指數編制,發(fā)布于1994年8月,是香港市場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指數之一;恒生中國企業(yè)ETF是香港追蹤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唯一的ETF,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跟蹤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的被動型基金。

  自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后,港股“新經濟”權重占比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嘉實H股50ETF緊密追蹤的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持續(xù)得以優(yōu)化,目前成分股由市值靠前、成交活躍的35只H股,15只紅籌股及民營企業(yè)構成,覆蓋資訊科技業(yè)、金融業(yè)、電訊業(yè)等十多個行業(yè),能夠反映大型企業(yè)在港股市場的股價表現,大盤藍籌股特征突出。據最新一次的成分股調整顯示,除阿里、小米和美團外,前十大成分股中還包括騰訊、中國平安、中國移動、招商銀行等優(yōu)質藍籌股。業(yè)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復蘇、景氣度提高,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標的基本面有望逐步改善。

  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在港股市場積極擁抱“新經濟”的時代背景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優(yōu)質公司赴港上市,中概股加速回歸也將深刻影響港股結構。截至今年9月初,已有超過120家公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主要分布在工業(yè)、可選消費、地產、醫(yī)藥以及科技領域,其中不乏大市值的“新經濟”龍頭公司。預計隨著這些公司上市,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中科技的權重進一步加大,拉開與金融板塊的距離。

  同時在當前的監(jiān)管政策下,優(yōu)質中概股回歸港股將成為長期趨勢,香港市場有望持續(xù)受益于整體流動性和成長性的提升。市值超過50億美元且有望回歸的中概股分布在消費和科技領域的公司占比分別達到50%和42%,若在美中國企業(yè)赴港二次上市將有望進一步推動港股市場迎來結構性變化,相關的變動情況也將逐步體現在以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為代表的港股主要股指上。

  在“新經濟”深刻改變港股結構的同時,港股的傳統(tǒng)經濟價值板塊配置性價比凸顯,也使得以恒生中國企業(yè)指數為代表的港股主要股指投資價值再獲市場矚目。前述分析師表示,當前港股估值分化嚴重,“新經濟”集中的科技、消費等板塊估值普遍位于過去三年50%以上分位點。相較而言,以金融、地產、能源以及材料為代表的“舊經濟”板塊估值水平均處于2017年以來估值中樞以下位置,在美元走弱、中國經濟修復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基本邏輯下,低估值、現金狀況良好的傳統(tǒng)經濟板塊值得關注。

  業(yè)內人士表示,在港股“新經濟”龍頭不斷涌現、“傳統(tǒng)板塊”配置性價比凸顯的背景下,內地投資者借道以嘉實H股50ETF為代表的深港ETF互通產品,將能夠高效、便捷、低成本地參與香港資本市場的投資交易,分享長期發(fā)展紅利。而在A股與H股ETF互聯互通機制下,預計不久后將要發(fā)行的對應投資A股市場的單只目標ETF,對于港股投資者亦將帶來同樣的投資便捷。此外,首批深港ETF互通產品的開閘,也將成為繼內地與香港股市互聯互通后的創(chuàng)新通道,更有利于兩地投資者分享彼此市場投資機會,同時也更進一步促進了資本在A股市場與香港市場之間的雙向流動。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