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廣發(fā)基金吳遠怡:打破套路 在變革中發(fā)現(xiàn)牛股

萬宇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吳遠怡,美國南加州大學金融工程碩士,近10年證券從業(yè)經歷,4年投資管理經驗。歷任申銀萬國研究所有限公司紡織服裝高級研究員、惠理基金行業(yè)研究員及基金經理助理、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權益部投資經理;現(xiàn)任廣發(fā)基金成長投資部基金經理。

  在“成長股”為人熟知前,菲利普·費雪就開始了他的成長股投資策略。當時,格雷厄姆的“低價股”策略已被很多人所津津樂道。如何打破套路,獲得更大的利潤?費雪開創(chuàng)了成長股投資策略:“找到好公司,如果買入的價格不那么高,未來將會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這恰恰是廣發(fā)基金吳遠怡所認可的成長股投資策略。他是一位從業(yè)近十年、研究領域覆蓋A股、港股、美股的基金經理。理工科復合背景出身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券商研究所的消費品研究員,3年時間打下了扎實的研究功底。隨后,他先后在香港惠理基金和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任職,參與管理幾十億乃至百億元的投資組合。

  入行近十年,從券商研究、QFII機構、保險資管再到公募基金,吳遠怡的身上似乎有不少標簽,例如,消費品研究員、管理第一批港股通組合的基金經理、投資視野廣闊、對中資股比較熟悉等。

  但當中國證券報記者問及如何定位 “能力圈”時,吳遠怡表示,相比“定位”,他更傾向于不斷“打破”所謂的能力圈。“對市場時刻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從各行業(yè)中學習不同的投資理念,完善投資風格,開拓自身的能力圈,這是我在當前這個階段所追求的目標!

  正是源于這份對投資的執(zhí)著與熱愛,吳遠怡不斷地進行思考與反思,一步一步完善并迭代自己的投資框架,在一些投資思路與理念上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

  將定性分析映射到定量模型

  吳遠怡的從業(yè)經歷中,既有內地券商研究員的從業(yè)經歷,也有外資資管機構的工作經驗,這使得他的研究方法論天然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關于研究方法,內地分析師擅長了解整個事情的來路和跟蹤高頻數據,海外分析師則擅長于量化事情的變化對于企業(yè)長期業(yè)績的影響,把握企業(yè)的長期投資價值!眳沁h怡說,作為一線投資者,應將兩個因素有機結合,將定性分析映射到定量模型。

  何為好的定性研究?霍華德·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描述道:“‘如果你對一個產品有好感,就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吧。’但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并非這么簡單!贝罅康恼{研、訪談,從而全方位、深入挖掘公司的基本面是定性分析的關鍵。

  作為在海內外市場從業(yè)近十年的投資者,吳遠怡對此深以為然。他說,每一筆投資都需經過嚴格縝密的調研與深思熟慮的考量。例如,考察一家復合調味料生產商時,吳遠怡在內地多個城市進行為期兩個多月的門店走訪與試吃,將大量的實地調研數據錄入投資模型。

  “這些扎實的調研數據,為制定投資決策提供了有力的參考,讓團隊有足夠的信心長期持有!眳沁h怡介紹,當時,公司團隊投資了這家復合調味料生產商,幾年間獲得了數倍的回報。這些研究經歷,讓吳遠怡從骨子里非常重視基本面,將其作為其考量的首要因素。

  那么,如何通過客觀的定量分析做好基本面研究?吳遠怡的心得是,投資者首先要獲得銷量、售價、成本變化等大量的基礎數據,再通過財務模型來預測公司的盈利趨勢、現(xiàn)金流、資產負債情況等。這些是投資前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做好扎實的研究,會導致對公司未來經營情況的判斷產生巨大偏差。

  吳遠怡舉例:“某運動品牌通過中國風在年輕消費者中走紅,在渠道拓展過程中,一二線城市的形象店和三四線城市的街邊店對于盈利貢獻相差甚遠。街邊店一年銷售200萬元的產品,盈利20萬元;形象店一年銷售500萬元的產品,盈利100萬元。因此,單純用新店的增長進行預測,則會大幅低估公司的盈利增速。”由此可見,要在投資上取得成功,需要就商業(yè)模型對應在利潤表上的映射有非常深刻的認識。

  因為曾先后供職于內地券商研究所與外資機構,吳遠怡清晰地認識到兩類機構在研究方法的異同,并巧妙結合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良好地還原了企業(yè)經營全貌,從而做出較為準確的投資判斷。他舉例說:“以汽車為例,內地分析師善于把握汽車賣得好不好,海外分析師則善于把銷售數據填入模型中,算出公司盈利。兩者皆是很重要的技能!睂⒍ㄐ苑治鲇成涞蕉康膱蟊砩,同時運用好這兩個技能,讓吳遠怡挖掘了不少牛股。

  順藤摸瓜尋找新機會

  作為“85后”的中生代基金經理,吳遠怡思維活躍、風趣幽默,同時又不乏深度。在采訪過程中,他用大量鮮活、有趣的案例闡述自己的觀點。例如:當被問到屬于哪種投資風格時,他先拋出了一個話題:“看《鬼吹燈》的時候,你覺得倒斗的四大門派中誰最厲害?”略作停頓后,他接著說,“摸金派”自然是集大成者,分金定穴,一重纏是一重關。映射到投資中,就是自上而下的選手,先找賽道,再挖牛股。

  相比“摸金派”,吳遠怡自稱更像是“搬山派”!拔以谶x股上有點像‘搬山派’,從微觀角度切入,著手研究一家公司,再通過一系列公司的情況在中觀層面分析整個行業(yè),最后通過各行業(yè)對宏觀情況有個綜合的判斷。就如同看到地就砸個洞,找找有沒有寶藏,沒有就換個地方砸!

  吳遠怡笑道,“搬山派”雖然很苦,一直被“摸金派”鄙視,但效果其實挺好,只要努力砸,砸得夠多,總能在不經意之間砸出寶藏。這與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翻石頭”策略如出一轍。彼得·林奇在富達基金擔任基金經理時,每月走訪40-50家公司,一年調研500-600家公司。13年間,彼得·林奇買過15000多只股票,靠的就是在“石頭下面找小蟲子”。

  “‘摸金派’容易一概而論,‘搬山派’容易一葉障目。自上而下進行研究時,投資者覺得宏觀經濟好,選擇了一個周期性行業(yè),但行業(yè)內各公司間存在著巨大差異。而自下而上進行研究時,對個別公司的判斷準確了,由于觀察視角太過細微,導致很難還原整個行業(yè)全貌。”吳遠怡介紹,如果我們想要判斷出口數據的情況,必須從小家電、新能源、服裝等各個行業(yè)代表公司的具體情況出發(fā),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如果能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業(yè)內人士介紹,吳遠怡是個“股癡”,喜歡研究,看到有意思的公司就忍不住打破砂鍋問到底,經常一天看3-5家公司。這種方法看起來費勁,但經過長期實踐后,他摸索出一套“順藤摸瓜”的高效方法。

  聽到“股癡”的評價,吳遠怡笑著點點頭,順便分享了幾個小例子。例如,在調研外賣行業(yè)時,他了解到企業(yè)為了騎手的安全要更換電動摩托車,于是順著脈絡把電動車企業(yè)看了一遍,把握住電動車更新?lián)Q代間帶來的增長空間。又如在短視頻火熱的當下,他在調研相關平臺時,會了解相關的主推品類,尋找新品牌、新消費的投資機會。

  尋找成長股中的牛股

  正如其在研究方法論上別有一番自己的特色,吳遠怡在成長股投資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框架。當大部分基金經理在PPT中拿出自己的“PB-ROE”模型時,吳遠怡則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打破傳統(tǒng)套路,在行業(yè)變革或企業(yè)革新里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我更專注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7-8個季度環(huán)比出現(xiàn)大幅改善的行業(yè)和公司,可以稱之為效率資產。效率資產有個特點——盈利模型的非線性。因此,傳統(tǒng)PB-ROE理論很難選出此類資產!眳沁h怡舉例,效率資產可能這個季度虧1元錢,下個季度賺2元,下個季度賺5元,再下個季度賺10元,再下個季度賺20元……這類盈利非線性增長的企業(yè),很難用PB-ROE模型篩選出來,往往企業(yè)業(yè)績仍處于虧損時,股價已經開始表現(xiàn)。

  那么,該如何把握這類資產的機會?吳遠怡補充說:“這類資產可細分為兩類:一是事件驅動導致行業(yè)供需格局發(fā)生質的變化;二是產品結構技術革新推動公司在新領域產生突破。在成長股投資中,第一類效率資產多產生于周期成長行業(yè),不要低估其盈利彈性,可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收益;同時,也不要低估第二類效率資產的可持續(xù)性,消費、技術變革帶來的投資機會將會延續(xù)很長的周期!

  此外,吳遠怡指出,從海外市場的比較視角出發(fā),在創(chuàng)新藥、互聯(lián)網、高科技行業(yè),資本累計產生的盈利并不是線性的,取而代之的是研發(fā)或規(guī);a生的井噴式增長。例如:創(chuàng)新藥公司前期處于投入期,當藥物研發(fā)成功時,業(yè)績大幅上漲,這種股票也是PB-ROE理論選不出來的!斑^去十幾年的美股牛市,F(xiàn)ANNG互聯(lián)網五巨頭中至少有三家公司無法用PB-ROE選出,包括這幾年的比較火的拼多多、美團、B站等中資股,因為其是技術迭代和規(guī);a生的效率資產!

  吳遠怡很認同蘇格蘭資產管理公司Baillie Gifford的投資策略,后者近年來在特斯拉、亞馬遜、騰訊、愛馬仕等投資標的上收益頗豐。該機構對于成長股的觀點是:“顛覆傳統(tǒng),用長期主義投資未來,希望用未來的現(xiàn)金流去估值效率資產的模型,因為它的增長潛力很大,未來5-10年的發(fā)展?jié)摿Ρ冉谟匾!?/p>

  “投資不需要感性,更多需要的是客觀地分析研究、跟蹤和計算!边@是劉格菘在廣發(fā)基金成長投資部團隊中經常說的一句話,這種務實的投資態(tài)度也深深影響著吳遠怡。

  “我希望在投資中把預測做得相對精確!眳沁h怡說,自己在投資上的信仰并非某種執(zhí)念,而是對一家公司的理性認同,客觀看待他們的生意模式,并且這種評估需要持續(xù)跟蹤與觀察!霸撌鞘裁淳褪鞘裁矗@才是實事求是!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