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不同的是,除去部分統(tǒng)計局每月公布房價漲跌的70個大中城市以外,蘇州,紹興、鹽城、嘉興、阜陽、滁州、常州、滄州、鎮(zhèn)江、漳州、佛山、衢州等12個三四線城市,也進入了土地出讓的“百億俱樂部”。
2017年1-5月,全國土地出讓金超百億的城市出現了不少三四線城市的身影。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土地購置面積、銷售額、銷售面積、企業(yè)到位資金等指標的增速全面回落。這被認為是始于銷售端的樓市,調控效果傳導至投資端,樓市進入深度調整期的一大標志。
然而,樓市的整體趨穩(wěn)似乎并未影響到開發(fā)商對三四線城市的良好預期,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市場仍然火爆,多個城市在2017年上半年已經實現上百億的土地出讓收入。一些觀點認為,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供給并不短缺,同時樓市成長性較弱,火熱當中是否蘊含著風險,還有待觀察。
火熱的三四線
三四線城市的火熱程度,在數據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共有40個城市實現了超過100億人民幣的土地出讓收入。其中,與往年不同的是,除去部分統(tǒng)計局每月公布房價漲跌的70個大中城市以外,蘇州,紹興、鹽城、嘉興、阜陽、滁州、常州、滄州、鎮(zhèn)江、漳州、佛山、衢州等12個三四線城市,也進入了土地出讓的“百億俱樂部”。
而從成交建設用地面積來看,不僅徐州以超過1200萬平方米的出讓面積,在“百億俱樂部”中僅次于重慶,同時,在“百億俱樂部”中,徐州、鹽城、嘉興、贛州等三四線城市,也都進入了出讓面積的前十。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如果按照溢價率高低將這些“百億俱樂部”排序,排在前十的城市中,滄州、衢州、嘉興、佛山、漳州、滁州、鎮(zhèn)江等7個城市,也均不屬于上述70個大中城市范疇。
實際上,隨著一二線城市土地資源越發(fā)緊張,為了維持規(guī)模增長,進入優(yōu)質三四線城市,成為眾多開發(fā)商的共同選擇。部分過去鮮少涉足三四線城市的開發(fā)商,如龍湖、旭輝等,從2017年開始試水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市場。
保利地產的公告顯示,該公司2016年“全年一二線城市拓展容積率面積超過 1600 萬平方米,占全部拓展的70%”,而在今年第一季度,這一比例下降到63%。近期,在莆田、衡水、鹽城、眉山等三四線城市,保利地產均有土地入庫。
華夏幸福今年一季報顯示,盡管在固安、霸州、香河等環(huán)京熱點城市,華夏幸福均持有待開發(fā)土地,但其報告期內儲存的17塊區(qū)域中,沒有一塊來自一二線城市。
對于開發(fā)商急于在三四線城市拿地的原因,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首先是一二線城市嚴控,開發(fā)商拿地難度空前加大;其次在于一二線城市的外溢需求,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部分三四線城市的當地行情,刺激了開發(fā)商拿地熱情;最后,對于開發(fā)商自身而言,盡管資金壓力逐漸顯現,但由于庫存去化效果較好,企業(yè)拿地的需求比較迫切,因此,選擇投入少、風險低的三四線成為必然。
如何確定“優(yōu)質”三四線?
市場火熱的背景下,什么樣的三四線城市屬于優(yōu)質的、有投資價值的三四線城市,成為了市場各方主體關心的焦點。
克而瑞研究中心此前曾通過對249個三四線城市從需求、供給、購買力和外部環(huán)境四個維度進行定量分析,評價各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前景與價值。測算結果顯示,249個三四線城市中,中山、株洲、泉州、金華、唐山等5個城市得分位居前五。
報告認為,這些城市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高,人口導入能力強;基礎設施投資和教育費用高于平均水平,軟硬件環(huán)境優(yōu)勢明顯;居民儲蓄和收入水平較高,增長穩(wěn)定;住宅成交量價水平相對較高,漲勢平穩(wěn)。
不過,本身發(fā)展程度的“硬條件”以外,城市的“地緣條件”和樓市周期,被認為同樣是重要影響因素。
張大偉認為,盡管越來越多的開發(fā)商開始全國范圍內布局三四線城市,但從數據上看,這些城市主要還是分布在環(huán)京、江浙滬等樓市調控的邊緣地帶,一二線的高壓溢出需求帶動了一波行情上漲后,開發(fā)商才開始扎堆進入。
長期關注佛山樓市的房王網主編布俊杰以佛山為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佛山拿地成本較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低,而二級市場成交表現又居全省前列,兩方面因素疊加之下,吸引包括世茂、綠城、五礦、泰禾、旭輝等品牌開發(fā)商不斷進駐,大大加劇了當地競爭。今年1-5月,佛山的土地出讓金總額在所有非省會城市中僅次于蘇州,同時溢價率超過100%。
分析人士同時指出,對于一些并非處在調控帶的三四線城市,其土地市場的火熱則可能與整個樓市周期相關。
以徐州為例,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指出,過去兩年的上升短周期內,樓市熱點從一線到二線到弱二線到都市圈到三四線,正在經歷輪動擴散的過程。這一過程帶動當地價格上漲,吸引了開發(fā)商進入。同時,徐州作為發(fā)展較好的三線城市,在過去幾年間經歷了一次中周期的樓市調整,土地出讓量比較小,自身需求被抑制,市場好轉后,其市場向好趨勢明顯。
但三四線城市的承載能力仍然是專家擔心的焦點。張大偉將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樓市比作“割韭菜”和“種豆芽”——韭菜割了一茬總能又長一茬,但豆芽收割后不撒豆子就不會再有收獲,“三四線城市的樓市成長性較弱,多年未漲的一波爆發(fā)后,開發(fā)商進入的風險是在不斷累積疊加的”,他說。
不過,對永遠處于土地饑渴狀態(tài)的開發(fā)商而言,這或許并不是難題。一位就職于某以積極布局三四線聞名業(yè)內的龍頭開發(fā)商的高級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三四線城市的城鎮(zhèn)化進程還有很大空間,庫存問題更多是結構問題,庫存的結構調整成為了房企進入的機遇,“三四線城市不缺房子,但是缺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