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A股就將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shù)。分析人士指出,5月納入MSCI成份股的A股公司名單將最終“敲定”,考慮到A股指數(shù)在此前有所調整,即便以國際視角看,估值也不貴。諸多催化因素使得A股指數(shù)回到可逐步配置的點位,預計藍籌與成長都有表現(xiàn)機會。
成份股名單即將揭曉
消息顯示,納入MSCI指數(shù)的A股公司名單將于5月公布,為6月1日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shù)做好準備。
根據MSCI公告,2017年6月公布將A股納入MSCI及222只潛在納入成份股,此后潛在納入成份股經歷了2017年8月、2017年11月、2018年2月3次變動。
2017年6月MSCI公布的選擇機制,以MSCI現(xiàn)有的國際中國指數(shù)為基準,排除對外資準入和資本流動有擔憂的個股,即MSCI現(xiàn)有國際中國指數(shù)成份股共有459只,排除195只中型市值個股、10只無法通過互聯(lián)互通購買的大市值股票、12只長期停牌股票以及10只在指數(shù)審核期間停牌的股票,篩選得到222只成份股。
中金公司表示,MSCI成份股與上證50、中證100以及滬深300指數(shù)成份的重合度較高。行業(yè)層面,金融、地產、食品飲料、醫(yī)藥等大消費板塊權重較高。2005年-2015年MSCI潛在成份股A股市值加權表現(xiàn)與滬深300較為接近。從2016年1月上證指數(shù)低位以來,上述個股跑贏滬深300指數(shù)。從可能被納入成份股的基本面、估值國際比較,基于市場一致預期,潛在納入成份股的個股2018年整體盈利增長15.9%。從全球市場比較來看,上述A股2018年增長較快,在主要市場里僅次于印度;而市盈率較低,略高于韓國,估值相對盈利增長具備較強吸引力。分行業(yè)來看,相比于MSCI新興市場現(xiàn)有成份,上述A股中的金融、可選消費、部分工業(yè)板塊相對盈利的估值更具吸引力,基本面更加穩(wěn)健。
此前摩根士丹利發(fā)布的報告表示,伴隨內地市場日益受價值和基本面驅動,長期看外資參與度將上升;青睞消費股、能源股、某些材料股和服務于國內市場的科技股。不僅外資參與積極性高漲,2017年6月宣布A股納入MSCI后,國內公募基金也陸續(xù)展開了MSCI相關產品的布局。作為境內首只公開募集的MSCI國際通指數(shù)基金,于4月10日結束募集的招商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shù)基金,不足一個月募集規(guī)模超49億元,可見MSCI主題產品的火爆程度。
“入摩”漸近 資金卡位
分析人士表示,考慮到A股藍籌估值在近期有所調整,當前不少以MSCI指數(shù)為基準的公募產品準備或正在發(fā)行中,這些催化因素都將使得價值藍籌重新回到一個可以逐步配置的時點。
有機構表示,A股納入MSCI指數(shù)日益臨近,境內外機構投資者逐漸成為資金邊際貢獻主力軍,價值藍籌成為重配品種,2017年A股投資理念保持價值藍籌的趨勢未變。
也有觀點認為,雖然在MSCI指數(shù)中價值股占到相當比重,但隨著全球市場中價值、成長界限的日益模糊,以往那種外資只買價值股的認識并不準確,外資可能不會被動地給價格已然不低的部分價值股“抬轎子”,更可能主動發(fā)掘一些新的具有高成長屬性的題材。未來將以價值股作為底倉,同時重點關注部分高成長個股。
3月10日,MSCI宣布A、B股將從5月的半年度指數(shù)評估開始納入MSCI新興市場50指數(shù)、MSCI中國50指數(shù)、MSCI中國自由指數(shù)。3月14日,MSCI發(fā)布了12個新的中國指數(shù),其中包括3只全部A股指數(shù)、3只大盤股指數(shù)、4只中盤股指數(shù)、2只中小盤股指數(shù),以擴大MSCIA股指數(shù)產品的覆蓋范圍,而且新的MSCIA股指數(shù)將不再局限于此前的大市值A股,中等市值的上市公司也將得到全面覆蓋,并遵循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shù)方法和港股通資格標準限制,此舉有望打破以往國外資金進來就是買藍籌的慣例。
業(yè)內人士指出,在6月A股納入MSCI前,海外資金要提前配置。而北向資金動向正是跟蹤海外資金配置的一個重要指標。近期,北向資金加快了布局步伐。統(tǒng)計顯示,4月北上資金合計凈流入386.5億元,其中滬股通累計凈流入金額274.59億元;深股通累計凈流入金額111.91億元,均大幅高于此前幾個月的單月數(sh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