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qū)域·東北篇|東北“智”造匯聚振興新動能
8月5日,在一汽解放動力總成事業(yè)部長春工廠集成AMT車間,機器人自動抓取零件。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雄厚的工業(yè)基礎,讓東北地區(qū)在中國工業(yè)史上書寫了輝煌過往。近年來,東北三省加大力度推進傳統制造業(yè)數字化改造,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第一動力”,聚焦“卡脖子”領域,讓傳統產業(yè)增“智”提“質”,助力鍛造更強“國之重器”。遼寧省設立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吉林省圍繞“智改數轉”,力爭實現規(guī)上工業(yè)企業(yè)主要負責人及技術骨干培訓全覆蓋;黑龍江省數字經濟總量已占GDP約30%。 黑龍江畔,長白山下,鴨綠江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yè)深度融合,為東北老工業(yè)基地走上高質量發(fā)展增添新動力。
8月5日,在位于吉林省長春市一汽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廠區(qū)的焊裝車間內,工人在調試全自動生產線。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8月5日,在一汽解放動力總成事業(yè)部長春工廠集成AMT車間,工人對AGV搬運機器人進行動作測試。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7月16日,在位于吉林省長春市的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J7智能工廠內,AGV搬運機器人搬運卡車等待下線。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2月19日,工人在一汽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廠區(qū)總裝車間檢查車輛。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8月5日,在位于吉林省長春市一汽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廠區(qū)的焊裝車間內,焊裝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焊接車身。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2月19日,在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機器人在裝配車輛。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8月5日,在一汽解放動力總成事業(yè)部長春工廠集成AMT車間,工人調試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4月29日在大慶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區(qū)拍攝的光伏基地和風電機組。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7月23日,在哈電發(fā)電設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發(fā)基地智能化產品研發(fā)實驗室,工作人員在進行測試操作。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7月23日,在哈電發(fā)電設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發(fā)基地多級空氣透平試驗平臺,工作人員在進行巡檢。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7月23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葉片加工智能化車間,工作人員在觀察智能機械臂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4月28日,工人在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風電設備裝配車間加工風電輪轂。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4月16日,在位于哈爾濱市的中鋁集團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廠區(qū),工人操控吊機搬運鋁卷。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7月23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金工分廠中小零部件數字化生產線,工作人員在觀察智能設備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7月13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數控成型機在進行自動作業(yè)。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4月16日,在位于哈爾濱市的中鋁集團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工人在生產廠區(qū)作業(yè)。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4月28日,在一重龍申(齊齊哈爾)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廠區(qū)進行風電葉片生產作業(yè)。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4月29日,石油工人在大慶油田喇360熱泵站對設備進行巡檢。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7月13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在檢查焊接機器人的作業(yè)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5月8日,工人在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大東工廠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6月3日,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機器人研發(fā)工程師在調試點焊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6月4日,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機器人研發(fā)工程師在調試叉式移動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6月4日,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機器人研發(fā)工程師在調試蛇形臂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