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要漲價?淡定點
近期有新聞顯示,有糧食貿易商號稱上游漲價而提高糧食售價,不少人表態(tài)要出去買些糧食放在家里,以防糧食價格上漲。
一個家庭能存多少糧食?城市家庭沒有專用設備,也沒有庫房,也沒有囤米傳統(tǒng),普通家庭十幾公斤的袋裝米,就要吃很長時間,50公斤的袋裝一般都是賣給餐館,估計兩三百斤是大多家庭的極限,這樣的規(guī)模夠一個家庭吃一年。按照普通家庭儲存水平,三四個月就是時間極限,除非有專用設備,可以把糧食囤起來幾噸,或者買一個特大冰箱,放在冰箱里。
即使儲存量夠大,一年之后新糧下來,就要淘汰舊糧,隨著時間增長,舊糧口感會變差,政府儲備用糧也會幾年放出舊糧買入新糧,而且舊糧價格一般會有折扣。所以囤積太多糧食在經濟上并不劃算。
如果囤積二三百斤大米或者面粉,出現(xiàn)極端情況,比如糧食價格漲上一倍,那么節(jié)省的金額,也不過是300元~600元,相當于十多斤豬肉而已,很容易在食物開支中消化,卻很難計算為此付出的精力以及廚房占用成本,哪個更高。在一般家庭支出中,糧食開支占比早就只占很少部分,占比更多的是蔬菜、水果和肉類。
除了一些小國,很長時間已經沒有出現(xiàn)主糧價格翻倍上漲的情況。副糧,特別是大豆玉米,在一些年份會出現(xiàn)價格大漲,比如今年國內玉米和大豆價格就大漲,現(xiàn)在是玉米大豆收獲的關鍵季節(jié),我國東北糧食主產區(qū)玉米因為臺風出現(xiàn)倒伏,部分區(qū)域單產面積下降、收獲成本增加,人們對價格有良好預期,這一點不管是現(xiàn)貨還是期貨價格都已有所反應。
從糧食收購進度對比上看,并沒有糧農明顯惜售。就是在農村,也很少有家庭囤積糧食,都是留夠自用,少量當時不賣者,只不過是為了賣個更好的價錢。
當然有人不僅是要防糧食價格上漲,而是防無糧可吃。這種情況在當今科技和運輸條件下,已很難再發(fā)生。
有意思的是,水果、蔬菜和肉類這些年一直在上漲,人們很輕易就能接受和承受,但一說到糧食價格上漲,卻顯得格外敏感和抵觸。這可能是因為,對一部分低收入者來說,糧食是最基本必需品,會壓低其他食物消耗,其他食物漲價對其影響不大。如果真發(fā)生糧食價格大漲的情況,可以發(fā)放食品券對口扶助。
糧食價格上漲,對糧農,也就是中國從業(yè)者最多的農業(yè)有利,農民將會因此增收。農業(yè)勞動者有獲得感,可以幫助該行業(yè)長期平穩(wěn)良性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很久沒漲的主糧價格是該漲了。
該漲是愿望,在愿望之前,還有一個“會不會”漲的問題。
近期玉米和大豆價格上漲,對小麥和水稻有托底作用,早秈稻和小麥存放庫房時間長之后,會被養(yǎng)殖企業(yè)買入,替換玉米。這是今年的突發(fā)狀況。但是目前主糧價格還非常平穩(wěn),主要是因為主糧一直可以自給,大豆主要依賴國際市場,玉米部分依賴國際市場,后兩者從全球范圍內也無稀缺可言,但受國際關系影響。
主糧價格一直不漲,和農業(yè)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有關,盡管在土地里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但農業(yè)生產成本在下降,主要是機械化更多消耗了石油資源,勞動力投入時間在減少。作為對比,蔬菜、瓜果價格一直在上漲,這些產業(yè)很難規(guī);度雱趧訒r間無法減少,而且損耗較多、單位產品渠道資源價格更高 。
主糧價格還有一個漲價基礎,那就是因為溫和通脹,渠道商批發(fā)價每年都會有2%左右上漲,其中還包括流通費用提升,這才是糧食漲價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