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部分產品“強退” 銀行理財轉型踩油門

戴安琪 黃一靈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前不久,某銀行一只5年期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引發(fā)市場熱議和投資者不滿。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fā)現(xiàn),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現(xiàn)象并不普遍。分析人士稱,銀行提前終止部分產品主要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推動理財凈值化轉型,二是避免成本收益倒掛對利潤產生沖擊。

  “強退”現(xiàn)象不普遍

  普益標準發(fā)布的報告稱,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432只產品提前終止,其中有1348只于理財新規(guī)發(fā)布后終止。

  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fā)現(xiàn),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現(xiàn)象確有存在,但不普遍。

  一家國有大行支行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們有產品提前終止,原因比較復雜,不便透露。”

  一位農商行高管稱:“沒聽說有產品‘強退’。我行理財規(guī)模很小,僅逾12億元,影響不大。”

  “部分被‘強退’的理財產品,在發(fā)行時可能故意用過高收益率吸引客戶!绷硪患覈写笮欣碡斀浝矸治觯@種推廣行為不符合相關規(guī)定,自然會被“強退”。

  某股份行理財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般產品不會提前終止。提前終止的情況可能包括:一是發(fā)生重大事故,例如戰(zhàn)爭、自然災害等;二是銀行認為產品投資的某一標的未來存在風險,這是為客戶考慮。”

  推動銀行理財整改

  據(jù)普益標準統(tǒng)計,2019年銀行開始加速清退存量理財,涉及622只產品,較2018年大幅增加。

  從銀行類型看,近三年,股份制銀行提前終止的產品數(shù)量最多,共計767只,占比57%;其次是國有銀行,共有256只產品提前終止。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和城商行近三年提前終止的產品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

  中信證券明明研究團隊分析,受到監(jiān)管和收益的雙重壓力,銀行提前終止了部分理財產品。一方面,資管新規(guī)明確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另一方面,傳統(tǒng)銀行理財產品默認“剛性兌付”規(guī)則,預期收益率實際上成為銀行的負債成本,如果市場環(huán)境不及預期,銀行會面臨風險管理的巨大敞口。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有動力行使在產品合同中保留的提前終止權,否則可能導致成本與收益倒掛。

  一位國有大行高管表示,對于待整改的表外理財,重點在資產端的整改和化解。銀行將結合后續(xù)監(jiān)管政策具體要求,綜合考慮持倉的資產特性,擬采取發(fā)行理財子公司新產品承接、提前終止二級市場出售、部分回標等措施主動化解,妥善完成存量理財產品壓降工作。

  利于資管市場發(fā)展

  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否合規(guī)?北京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桂林表示,雖然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投資者的收益會造成影響,但從合同約定看,因法律法規(guī)或政策變化,銀行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是合法合規(guī)的。

  中國證券報記者查詢多份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發(fā)現(xiàn),各家銀行對提前終止風險均有提示,總體可概括為,銀行方面有權根據(jù)市場、產品存量等情況提前終止產品。有投資者表示,原來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有6%,現(xiàn)在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為3%,“強退”后再購買新理財產品很不劃算。

  明明研究團隊認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于銀行來說,需在短期內償付大量本金,甚至面臨部分客戶的永久性流失。從長遠看,雖然產品“強退”給買賣雙方都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這一變化也將給資管市場帶來新的機遇。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